OTC市場的發展歷史與市場構成

場外交易市場(Over-the-Counter)也叫做櫃臺交易市場或簡稱OTC市場,通指在交易所場外進行的交易。OTC市場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的證券市場,那時候美國已經有很多不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有價證券,投資者通過銀行或券商的櫃臺買賣這些證券,櫃臺交易因此而得名。

上世紀80年代,金融衍生品的OTC市場迅速興起。90年代,以能源為首的大宗商品衍生品的場外交易也逐步得以發展。目前,OTC市場交易的衍生品大約可以分為五大類:利率、外匯、信用類衍生品(利率違約掉期)、股指、以及大宗商品衍生品。其中,利率衍生品的交易額占到OTC衍生品交易的80%以上,外匯衍生品約占10%嗎,而大宗商品衍生品占0TC市場份額的不到1%。截止至2014年6月底,全球未平倉OTC衍生品合約的名義價值為691萬億美元(數據來源:BIS 2014年季度報告)。

OTC市場的交易方式

與在公開市場集中進行中央撮合的電子交易不同,OTC是在交易所場外進行的非公開市場交易。其典型交易模式是由場外交易經紀商(Inter Dealer Broker, IDB) 作為中間人,以電話、即時通訊工具等溝通方式向客戶進行買賣報盤詢價,最後由經紀商通過人工撮合達成買賣雙方交易,買賣雙方支付傭金給經紀商作為報酬。由此可見,OTC交易是一種一對一的、在非公開市場進行的交易,其優點是交易方式和交易標的物可以非常靈活,且非常有利於大宗交易的一次性達成。
但與OTC這種靈活的交易方式相伴隨的,是交易的相對不透明與信息不對稱,以及非常高的違約風險。與交易所交易清算的標準化合約不同,OTC交易的合約往往是非標準化的,且在交易後沒有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進行中央清算,也沒有嚴格的保證金機製保障合約的履約,這就導致OTC交易隱含著非常高的信用風險。

OTC產品的中央清算

2001年,全球最大的能源與天然氣公司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倒閉事件引發了市場對場外交易衍生品風險的廣泛關註。鑒於OTC交易一直以來存在的違約風險,包括芝商所在內的多個全球大型衍生品交易所紛紛推出了場外交易產品的清算服務,以提高場外交易的安全性。
2002年推出了場外交易平臺ClearPort,投資者可以通過ClearPort將在場外成交的合約登記至芝商所,芝商所對登記清算的合約收取保證金,進行中央清算。這一舉措有效的控製了場外交易的違約風險,實現了OTC交易的場外交易、場內清算模式,使得傳統的OTC交易逐漸與交易所結合。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為了控製全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美國監管機構出臺了Dodd-Frank金融法案,提出了場外交易衍生品進行交易所場內清算的要求,推動了OTC交易的進一步中央清算化。
為了便於清算與風險控製,交易所需要對OTC產品進行標準化。交易所推出的標準化OTC衍生品合約在合約規格和保證金要求等方面都與在電子市場進行公開交易的衍生品合約更加近似,但在交易模式、市場參與者等方面與電子交易還是有著顯著不同,總結如下:

現金結算大宗商品OTC合約的結算方式

大部分交易所清算的大宗商品OTC合約在合約到期時都實行現金結算而非實物交割,因此,現金結算價的計算成為合約設計的一個關鍵。一般來說,現金結算的OTC合約有兩種確定最終結算價的方式:
使用現有電子期貨合約的結算價進行結算
當某一OTC合約已經有與之相對應的相同標的物的電子期貨合約,且這個期貨合約的交易活躍,則該OTC合約可能會采用現有電子期貨合約的結算價進行結算,或者對電子期貨結算價進行一定的調整計算作為OTC合約的結算價。例如芝商所棕櫚油日歷月掉期合約的最終結算價是根據馬來西亞衍生品交易所的電子盤棕櫚油合約期貨價格進行調整計算得出。
使用市場權威的價格指數進行結算
對於沒有活躍電子期貨合約的產品來說,其OTC合約的現金結算往往會選用這一標的物產品的市場權威指數價格進行結算。價格指數一般由獨立的第三方指數機構根據現貨市場的交易情況計算並公布。例如,芝商所場外交易的TSI 62% 鐵礦石期貨合約就是選用權威的TSI鐵礦石指數進行現金結算。TSI每天根據現貨市場交易情況公布當天的鐵礦石指數,當芝商所某個月份的鐵礦石合約到期時,將會選用這個月公布的所有TSI鐵礦石價格指數的均價作為最終結算價進行現金結算。選擇月均價而非最後交易日的當日指數價作為結算價格是為了保證指數價格的公平性,防止個別機構或個人通過短期操縱某一天或幾天的指數價格對結算價帶來幹擾。